导入数据...
 
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洛秦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6月6日
  查看:1357
  来源:


        2019年6月3日下午两点,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洛秦先生应邀莅临我院,在502会议室展开了一场题为《符号与象征:古琴的音乐与表演》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系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苑讲堂”第16期学术活动,由黄志伟书记主持,音乐学院部分教师、在校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讲座。

       洛秦先生本次讲座包括古琴的特点、古琴谱的记谱符号、符号的节奏功能、符号的音乐特性以及符号的文化象征等五个方面内容,主要从文化构成的角度,深入剖析古琴谱式的特点以及古琴音乐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

      洛秦先生首先由“嵇康在问斩东市之前弹奏琴曲《广陵散》”和“陶渊明在解甲归田后,在家中将一张无弦琴挂在墙上”这两则佚事引发对古琴独特功能的思考。他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 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随后洛秦先生对古琴的记谱法展开了深入讲解,并且通过将古琴谱进行归类、分析和举例,对符号的节奏功能进行了详细解说,古琴谱这种独特的记谱方式所具有的符号与象征作用构成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他指出,古琴具有节奏、时值的提示功能无疑是存在的,这种功能是因人、因情、因境、因曲、因音而宜的。因此,古琴谱对节奏、时值的规定需要从感性上去理解和从感觉上去把握,而决不是在理性上的限定和理智上的制约。

         之后洛秦先生又为我们分析了古琴谱式的音乐特性,他强调:“古琴谱式在节奏、时值功能的提示方法上具有较大的相对性。在这种现象背后,实质上蕴藏着一种特定的音乐精神、特定的艺术思维和特定的文化构成模式。也正是这些精神、思维和模式造就了古琴谱式的这一特性。”“古琴谱不标明精确、严格的节奏,是‘不为’,而并非‘不能’。这种特点并非是缺陷,而其本身就是完整。只有在这种具有‘相对性’的谱式天地里,古琴艺术才显示出了千姿百态的风格,才能为自由而丰富乐思翱翔留下更为广阔的空间余地。”

        随后洛秦先生将古琴谱升华到了一种文化象征,给我们展示了一番新的见解:“古琴谱式所体现的精神与一定时期的艺术思维方式和某种文化构成模式是一致的。古代琴人们为了在感情、灵魂的遐想,超尘、脱俗的自由上更有所得,他们就在所凭借的对象——古琴谱式的节奏、时值功能上有意地有所‘失’。失,为了得;得,便要容纳失。这就如同中国绘画中强调的‘空白’,篆刻艺术中注重的‘气口’一样,这是辨证的统一。在这层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把古琴谱所体现的精神称之为‘残缺’的美!这,也许正是老庄哲学的‘无’与‘有’之道渗入在古琴音乐精神中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吧!”

        在讲座末尾,洛秦先生告诫我们:自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之后,人们用西方音乐思维看待古琴音乐,并将古琴谱与五线谱作比较,从而认为古琴谱不科学、不精确、不严格、有缺陷,并进而要对其进行改良。“这种盲目、偏见地对待古琴谱的态度,说明了我们不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而且也不完全了解非本民族文化的实质。”“古琴谱和五线谱本是在两种文化环境里生来的不同产物,我们只能将它们并列地研究和分析、辨别和区分,而怎么能使此比优劣、高低?更怎么能替而代之?”我们“在讨论古琴音乐的种种时,切勿忘记它的精神之所在。”

       在提问答疑环节,我校韩万斋教授高度肯定洛秦先生讲座的意义,剖析了中国当下音乐领域存在的崇洋媚外现象,并表达了我院“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的办学理念。最后余作胜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

image.png

image.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