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重走长征路 情系新淋滩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青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16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之十一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8月21日
  查看:1781
  来源:新乐章通讯社

重走长征路   情系新淋滩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青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16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之十一


    编者按: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村。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二渡、四渡时均将淋滩作为主要渡口之一。勤劳善良的淋滩人还集中地救护了近百十名红军伤病员,这在迄今为止可查的长征史料中,全国仅此一例。留在淋滩的红军伤病员坚持革命斗争,建立了长征路上唯一的一个地下党支部。7月20日,在淋滩村村委张云波主任的带领下,共青人淋滩分队开始了重走长征路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本社遵义7月20日电(记者张显鑫 王璐璐 鲁康 摄影唐晓茜 贺艺超)当天上午赤水河畔的淋滩村下了一场大雨,雨后的淋滩格外凉爽,“共青人淋滩分队与张云波主任踏上了长征路淋滩段

翻山越岭,一路向前,“共青人”淋滩分队来到淋滩红军墓凭吊红军英烈。淋滩红军墓地共四处,淋滩小学后地名叫“烟土埂”的地方有刘清华,曾照兴两位红军的合墓。随着刘清华、曾照兴红军墓沿山埂往上走,到了名叫“柏杨坡的青杠树丛中,有赖普根红军墓。此外在淋滩红军地下党支部遗址后便是宋加通红军墓。

这四处红军墓都是用较为整齐的石块包砌的,且每所墓都有碑记。不同的是,刘清华、曾昭兴及赖普根的墓是解放前修好的,解放前在淋滩除了大地主的墓是用“五面五”整齐的石条修的外,老百姓的墓一般都用乱石砌成,而红军墓则都用“五面五”石条的规格来修砌,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淋滩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又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红军的深厚情怀。

离开红军墓,“共青人”们来到了“立石大王的所在地。在这里能够把整个淋滩村河谷一览无余。整个“石人”体积达二十多个立方,重达二三十吨。千百年来,风剑刀霜,无损丝毫,而稳稳地立在那里,守护着这一方天地,人们出于对它的敬畏,称之为“立石大王”。他见证了红军的长征之行,也激励着奋进的红军战士,现在更激励着走在新长征路上的川师青年。

沿着山路下行,“共青人”们来到了赤水河谷。站在赤水河畔,“共青人”们想起了由肖华上将作词的《长征组歌》第四首《四渡赤水出奇兵》,“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啊,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呀,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然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却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是具有时代价值的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共青人”们追寻长征、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伟大胜利。

                                                                                                                                                                                 音乐学院新乐章通讯社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